| 大以致远,微以致精-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党建动态
红E精神 | 大以致远,微以致精
日期:2021-06-03 阅读:646

百年电院栉风沐雨,百年初心历久弥坚。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交通大学首个党支部成立96周年。为发扬红色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学院特推出“红E精神”专栏,展现电院各党总支百年征程与风采,打造“一单位、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的红E工程。

电院自动化系大力弘扬以我国自动化学科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上海交通大学校友杨嘉墀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大以致远,微以致精。

大以致远,格局远大,爱国报国,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瞄准国际前沿科技。微以致精,敬业负责,脚踏实地,发扬工匠精神,钻得深,搞得透,想得细,精益求精。

1622716018518026324.jpg

1937年,杨嘉墀先生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56年,中国留美学生终于争取到回国的正当权利,杨先生携家人回到了祖国,长期致力于中国自动化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研究发展。

他参与制定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和参加包括第一颗卫星在内的多种卫星的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多次参与中国空间计划方案论证工作;主持人造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发展,在三轴稳定的返回式卫星和科学探测卫星的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1999年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也是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一,中国自动化学科的创立者之一,曾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

1622716192185032175.jpg

上海交通大学控制学科由我国控制先驱张钟俊院士创建,同杨嘉墀院士一样,他也是在抗日烽火中,秉承着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精神,毅然回国,培养了我国第一批自动化专门人才,为后续自动控制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杨嘉墀院士、张钟俊院士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为代表,自动化人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科研报国、教书育人,为发展我国的自动化与控制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空间控制中的现代控制理论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上世纪80年代,张钟俊院士根据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工业大系统和微型电脑,即“一大一微”的重点方向,由此推动了自动化系开展学科前沿研究和利用高新技术解决国家急需问题的蓬勃发展。

“大以致远,微以致精”已成为杨嘉墀、张钟俊等老一辈科学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现已成为自动化领域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在历次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秉承学科发展内涵,大以致远,微以致精,致力开展一等研究

自动化系坚持科学研究要“大以致远”,瞄准国际前沿科技,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8项,获IEEE控制系统协会最高奖,牵头制定IEC国际标准4项,具有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

创新发展预测控制理论与技术,在国内最早开展预测控制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分布式预测控制分析设计理论,攻克大规模工业过程优化控制难题。针对大型炼油生产过程瓶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炼油过程全局优化运行系统,解决炼油生产过程全局协同优化运行理论与关键技术,在九江石化炼油装置获得应用,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流程工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了成功的应用示范,强力支撑流程工业智能优化生产。

微信截图_20210603204433.png

1622724308678044035.jpg

1622716257996003688.jpg

1622716258081020512.jpg

对接网络协同制造国家重大需求,特别是以钢铁等大型支柱工业为代表的过程监控需求,研制了工业时间敏感网络网关等关键设备、工业物联网互联互通测试床,研发国内唯一基于IEC61499标准的新一代工控系统集成开发环境软件与运行系统,牵头4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打破国外垄断,突破工业互联网应用瓶颈,成果应用于宝钢、柳钢、包钢现场级网络监控系统,并拓展至航天发射场地面监控、高铁沿线和高铁站监控等特定场景,经济效益显著。

发展支撑复杂装备系统总体设计性能及使用效能的重要基础理论——人在环复杂系统理论,形成了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工具系统,服务于多类复杂装备人机交互系统的设计和智能化发展,已成功应用于包括 ARJ21、C919、AG600在内的多型国产航空装备的人为因素设计与适航验证、国家电网(华东)调控系统的风险探测与防控、新一代核电仪控系统人因风险边界确定,并在空间站机械臂操控系统的任务适配性设计、新型航海装备舰桥系统设计、大型水利系统安全防控等领域积极拓展应用。

1622716368552055747.jpg

1622716384928015314.png

自动化系坚持科学研究“微以致精”,不断追求敬业负责,脚踏实地,发扬工匠精神,钻得深,搞得透,想得细,精益求精。突破智能无人自主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可靠低成本定位导航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结合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研发,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推动了新兴产业发展,成果转化十余款无人叉车产品,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成本降低一倍,第三代智能无人小巴在上海徐汇滨江、南京青奥公园、广州中国移动基地等地投入运营,服务社会经济转型新业态。

面向社会老龄化的重大民生需求,特别针对残障人群和失能老年人的独立移动性问题,发展多级自主导航为基础的服务机器人长期自主性理论与主动安全控制技术,针对应用环境动态与非结构化、人机紧密耦合、患者健康状态和失能情况多样性等突出特点,自动化系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智能轮椅、智能助行器、康复辅助机器人等,成功入选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参展,并在上海第三社会福利院、天津滨海养护院等长期开展用户示范工作,相关导航与控制技术在电网、石化等安全监护领域积极拓展应用。

1622716464438034225.png

1622716464482055763.png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维高分辨率数字病理扫描仪,已在上海瑞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数十家三甲医院投入实际使用;并形成自主可控技术体系,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联合开展肿瘤病理智能诊断研究与应用,提高肿瘤疾病的智能诊断与筛查水平。

在“大以致远,微以致精”精神指导下,自动化系坚持学术创新与科技报国的科学研究理念,目前形成了复杂系统与控制理论、工业过程控制与优化、工业互联网、智能机器人、移动自主体与传感网络、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生物信息学和医学影像处理、航空航天信息处理与控制等主要研究方向,覆盖了自动化学科基础研究、高技术研发和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等不同层面的前沿学术和技术内容,体现了控制、信息处理、通信、检测等学科领域的交叉,涉及到工业、农业、社会、交通、地理、医学等广泛应用领域,对学科自身发展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均具有重要意义。

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大以致远,微以致精,致力培养一等人才

自动化系坚持人才培养要“大以致远”,着力培养格局远大、志存高远、爱国报国、敬业负责的人才,培养出长三甲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杨广中院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冯大淦院士、辽宁舰首任舰长张峥等一大批杰出人才,还有以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总调度戴堃、追月探星梦圆嫦娥玉兔的韩绍金、抗疫向阳花迟象阳、上海市抗疫先进个人潘晶、全国希望之星,国家项目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陈晓生、扎根边疆的王战浩、姚晨为代表自动化人,他们纷纷奔赴国家重点行业企业,在航空、航天、医疗、基层等领域发光发热,为祖国挥洒热血,奉献青春。

微信截图_20210603203629.png

自动化系坚持人才培养“微以致精”,精益求精打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传承张钟俊院士“爱国心”、“事业心”、“责任心”教书育人理念,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培养学生,同时顺应时代发展,构建“三横一纵”课程新体系,推进多元教学改革新模式,健全质量督导机制,强化闭环保障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正是在不断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在校生,他们中有在控制理论领域顶刊IEEE TAC发表论文的志愿服务积极分子“校学生年度人物”本科生杨烁,有担任校钢琴协会会长在模式识别领域顶刊IEEE TPAMI发表论文的研究生陈思哲,有支援投身教育扶贫一线的“全国希望之星” “校学生年度人物”研究生陈晓生......


1622716538030042092.jpg

1622716538200034996.jpg

1622716539728003515.jpg

1622716554319082818.jpg

此外,近五年培养的学生还获得一级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在国内外高水平创新应用大赛中获奖108人次。


1622716576550090498.jpg

1622716576750097740.jpg

在“大以致远,微以致精”精神指导下,自动化系坚持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培养理念,注重将科学研究前沿内容融入课程体系,推动课程思政、科教融合、教学发展,全面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教学成果不断取得突破,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上海市级精品课程,涌现出田作华、李少远、杨明等一批教学名师,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省市级教学成果奖11项。

长期以来,自动化系秉承老一辈学科带头人的治学精神,汇聚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建成了一支名师荟萃、布局合理的“金字塔”型师资队伍,为自动化系的长足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现有外籍院士1名,IEEE/IFAC Fellow 4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0人,其他省部级以上人才21人。

Lindquist教授2020年获IEEE控制系统协会最高奖。学科教师担任IEEE非线性系统与控制技术委员会主席、亚洲控制协会副主席,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专委会主任等职及45个国际期刊编委,在国际学术前沿发挥作用;担任IEEE-IES工业信息学技术专委会主席,牵头制定IEC国际标准;建设“自动化与航空航天”CAA 科普基地,担任 10 余个上海市科普基地专家,为提升全民科技素质,建设学术共同体做出重要贡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