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院要闻
电院微纳电子学系第一期智慧医疗医工交叉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日期:2022-09-06 阅读:1289

9月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微纳电子学系生物电路与系统实验室(以下简称BiCASL实验室)和上海智慧儿科临床诊治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儿医中心)联合举办的“智慧医疗医工交叉学术沙龙”第一期在大零号湾科创大厦成功举行。BiCASL实验室王国兴教授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党委副书记赵列宾书记团队共计二十余人参与本次沙龙活动。沙龙由王国兴和赵列宾联合主持。

图片1.jpg

图片2.jpg

沙龙伊始,王国兴首先致辞。他提出对于医工交叉研究,工程师应聚焦临床“真问题”,与医院深入合作,共同解决困难,他希望未来能高效、持续、深入开展交流,推动医工交叉项目的高质量发展。

图片3.jpg

赵列宾表示,医工交叉是一个平台、一个机制,也是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利用工程技术,有望解决许多临床医学中的问题,形成一个用于孵化的、开放的推动医学领域研究的平台。

沙龙分为上下半场展开,双方就各自目前正在开展的研究作主题汇报并展开探讨。首先儿医中心呼吸科殷勇团队的张静医生作题目为“电子听诊器在儿童呼吸专业的研究设想”的汇报。她指出儿童呼吸音异常居家监测是非常有意义的,团队目前致力于建立高质量的儿童呼吸音数据库。同时,她提出研究设想包括柔性可穿戴远程监测电子听诊器作为儿童哮喘远程随访工具,基于多模态的深度学习的儿童肺炎辅助诊疗,半监督学习进行呼吸音分类等。殷勇补充强调数据量的扩充会对算法有更大突破。赵列宾指出该课题可以围绕硬件和软件做进一步研究。

图片6.jpg

来自儿医中心消化科邓朝晖团队的丁盛医生作题为“智慧听诊肠鸣音在儿科多临床场景的应用”的汇报。他指出自动化听诊肠鸣音可以突破人工听诊肠鸣音的缺点,目前病理性肠鸣音识别准确率不高,无大规模开源数据集且缺少临床试验性研究。团队目标是建立自动化采集的标准方法和较大规模数据库,形成较成熟的听诊算法。张斌、邓朝晖医生补充该项工程研究是一块处女地,高质量的数据收集有一定难度。赵列宾提出应该加快建设开源数据库,改良采集设备,多维度处理信号,同时需要找到医学循证。

图片7.jpg

BiCASL实验室李永福副教授的汇报题目为“AI+智慧医疗'肺音检测算法研究”,目前大多数研究还处于在公开数据库基础上进行智能算法的阶段,而团队与儿童医院合作,建立了一个高质量的肺音数据库,并举办了基于数据库的比赛,吸引了国内外许多团队参赛,将算法的准确率提高到了89%,相比已公开的小型数据库的算法有很大的提升。

图片8.jpg

BiCASL实验室的赵健助理教授以“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及其潜在医疗应用”为题,详细介绍了功能近红外成像技术(fNIRS)的技术链条及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在fNIRS芯片、算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该技术存在的机遇和挑战。赵列宾补充fNIRS有望应用在儿童脑发育的评价领域。今后可以着手聚焦某个功能区进行脑功能评价并与行为相关性研究,但需要解决将会面临的设备改良,评价准则与医疗伦理问题。

图片9.jpg

BiCASL实验室博士研究生王敏为大家“智能指环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研究”报告。他介绍了指环采集ppg相对于传统方式的优势,提出了ppg指环系统的设计面临的挑战,已有的工作包括自研超低功耗专用传感芯片、低功耗硬件系统柔性集成以及生理信号处理算法的研究,以及未来在睡眠呼吸暂停研究、连续血压监测的应用前景。

图片10.jpg

最后,儿医中心郭薇薇医生团队关于“适用于新生儿的智慧检测集成设备的研发设想”进行汇报分享。她指出新生儿的检测存在的三大问题:院前数据检测不充分、院中多维生理数据无交互、创伤大、缺乏有效预警,以及院后健康管理手段匮乏的问题。新生儿科团队提出了多个应用于新生儿的智慧医疗系统研究设想,有望解决上述问题。与会的医学、工学专家就该技术的实现路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以相关技术产业化为目标,可以大力促进医科和工科的真正交叉融合。与会学者表示将通过连续举办医工交叉的国际学术竞赛、学术会议为抓手,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相关标准的制定,从而提升国际话语权。

关于沙龙智慧医疗医工交叉学术沙龙是上海交通大学电院微纳电子学系生物电路与系统实验室联合上海智慧儿科临床诊治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举行的医工交叉领域学术研讨活动,将临床医学与工程科学相结合,协同开展科学研究与应用,致力于解决医疗应用中的问题。通过双方深入的交流合作以及集体攻关学习,医工交叉学术沙龙将进一步推动具有核心技术价值的原创性成果的产出。

 

来源|微纳电子学系

文稿|徐心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