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科技创新导航,为国家发展护航-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2020年度,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正式建成运行,“北斗”成为了新晋的网红词汇。北斗系统的建设,离不开无数“北斗人”在科研岗位上的辛勤耕耘,无私付出。无论在浩瀚的宇宙星空,还是在广阔的祖国山河,“北斗人”的探索永不停止。在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研究院,就有这样一群兢兢业业、心怀家国的交大“北斗人”,秉持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理念,为北斗技术的落地、推广与应用,燃烧着自己的青春岁月。
研究院的教师以中青年骨干为主,且70%以上都是党员。这样一支年轻、热情、富有朝气和生命力的党员先锋队,秉承着“以国为重,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精神,“挑大梁、干实事”,奋勇拼搏在科研第一线。不少党员老师,都有着长时间的海外留学工作经历。他们先后放弃了海外的优厚待遇与条件,纷纷回国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生投入北斗事业的领军者
“人生的快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拥有和实现什么样的梦想。”怀着一腔报国情的研究院科研带头人郁文贤教授,是一名30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最美退役军人”、“感动上海年度人物”的获得者。他既有退役军人的爱国情怀与热忱,也有资深科学家的踏实与严谨。无论对自身,还是对团队老师或学生,他均一以贯之,严格要求。
为了获取第一手的实验结果,他曾在海岛的雷达站上,一住就是几个月。他常常反复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科研创新理念:“科研创新,必须以问题与需求为导向。不面向国计民生的研究,不能称为出色的研究。”
心怀家国、攻坚克难的“北斗人”
以郁文贤教授为榜样,交大“北斗人”愈发坚强刻苦。相较于埋首实验室的基础科研,北斗地面应用技术的研究更加少不了艰苦的外场“跑车”与测试。无论是三伏酷热,还是三九严寒,他们永远冲锋在外场测试的第一线,扛起了最难、最险、最累的任务,成长为一支奋斗在科研第一线的富有战斗力的队伍。
环境艰苦的跑车测试
“不经风雨,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在进行地面复杂场景的高精度北斗导航研究时,需要采集野外山地、公路、高架等各类场景的北斗信号数据。为了建成完整的信号数据库,骨干陈新老师跟着数据采集车,跑遍了全国各地,从雾气缭绕的沂蒙山区,到山路崎岖的川陕公路,几周回不了家是家常便饭。有时遇到冰雪、滑坡等危险路况,还需要他亲自驾车通过。正是因为有像陈新老师这样的艰辛付出,才能使信号数据库更加完善。
骨干裴凌老师,有一次接到了国家的重要任务,需要在室外测试极低照明下导航系统的性能,环境照明必须低于家用灯泡的万分之一亮度。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他连续一个月每天通宵“摸黑”测试,时值盛夏,完成测试后他的整个手臂和小腿都被蚊子咬到肿胀,但他没有一句怨言,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国家的装备需要最准确可靠的数据,容不得半点差错”。
高精度融合导航技术与设备照片
面对这些艰难困苦,研究院的成员们始终无怨无悔,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不”字。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国家重大装备研制、国产北斗导航产品升级换代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技术支撑。应用实验室科技成果的导航接收机,在恶劣环境下相比国外同型产品性能提升超过70%,实验室研发的高精度融合导航技术与设备,在我国的远洋石油钻井平台上得到了成功应用,保障了平台精准作业,助力我国海洋经济腾飞。
交叉融合创新,助推产学研合作
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研究院不满足于仅将北斗技术应用于导航领域,他们积极探索,不断开拓北斗技术应用的新领域。
“加强学科交叉,培育科研增长点”主题党日活动是研究院总支一年一度的重要工作,党员教师与群众一道,就多个前沿学科开展学术报告,并深入研讨学科交叉融合应用。通过不断的交流探讨,研究院教师将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应用于电网监测领域,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以党建为抓手,研究院积极开展产学研交叉合作,推动北斗技术落地。通过“深入学习‘四史’,坚守初心使命”主题党日活动,促进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国家电网上海经研院与北斗西虹桥基地达成党建联建协议,助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
凝心聚力开新局,砥砺前行谱新篇
研究院始终秉承自主创新理念,服务国计民生。2015、2016与2017年研究院连续三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新起点,新征程,未来研究院将继续凝心聚力、齐心协力,坚持“四个面向”,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