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7日,由学院概况主办的,为期两日的上海交通大学“未来信息技术”第三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隆重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八十余名信息技术领域优秀青年学者汇聚一堂,围绕“未来信息技术”为主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思维碰撞,畅谈当前形势下信息技术学科发展面临的热点、机遇与挑战。
6日下午2时30分,电子系三个分论坛在电院群楼1-418A、1-518A和5-214会议室拉开了序幕。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和中国香港等世界一流大学的16位青年学者,以及电子系的老师和学生在现场深入交流,探讨多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长达4个小时的思想碰撞让大家直呼过瘾。
在新型光电材料及应用分会场,澳洲国立大学的刘明凯博士介绍了非线性超材料、可重构超材料、高Q全介质超表面等方的研究成果。展望量子计算机的未来,新南威尔大学的Guilherme Tosi博士为大家描绘了一种硅量子处理器的蓝图,详细讲述了设备制造、电磁特性和可能遇到的问题。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徐驰博士研究了Si-Ge-Sn材料在硅光子学中的应用,着重介绍了自己在Si-Ge-Sn材料的外延生长、原位掺杂、基于Si-Ge-Sn的光电子设备和IV族半导体物理学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下一步研究方向和计划。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苑光辉博士从光学超振荡现象谈起,利用光学掩模和超材料控制光的幅度和相位,进而介绍了一种远场超分辨技术及其在无标签生物成像中的应用。俄罗斯ITMO大学的Anvar Baimuratov博士基于量子力学和几何缺陷理论分析了半导体纳米晶体在任意拓扑形变下的各向异性光学特性,重点介绍了手性纳米晶体的理论模型及其圆二色性的优化设计方案。德国BAM研究中心Irina Martynenko博士介绍了半导体量子点的相关研究,与大家分享了半导体量子点的光致发光量子场的相关情况。
在硅基光电子分会场,来自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谢意维博士介绍了多款基于不同材料体系的光电子集成芯片,用于光通信和微波光子信号处理。英国剑桥大学的王俊嘉博士介绍了硅基亚波长光栅器件,通过控制光栅的占空比,可以方便调节波导有效折射率,从而实现多种无源器件。来自英国南安普大学的张巍巍博士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横向电容结构的调制器,工艺制备主要采用了单晶硅横向生长技术,进一步提升了调制器的性能。来自新加坡微电子所的李雨博士设计了微环谐振器温控电路,大幅改善了微环的温度敏感性。她还介绍了III-V族材料与硅材料的键合技术,利用该技术实现了硅基激光器和探测器。日本九州大学的邱枫博士研究了一种电光聚合物和硅混合集成的波导,利用聚合物的电光效应,能实现高速调制。该技术目前已比较成熟,具有产业化应用前景。最后,来自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王子昊博士讲述了量子点激光器的研究进展。硅基量子点激光器具有较高的温度稳定性,且能产生频率梳光谱,是一种比较有前景的片上光源技术。
在微波与无线通信分会场,来自美国Rutgers University的Chung-Tse (Michael) Wu博士介绍了基于色散调控的微波及毫米波天线设计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在检测、成像等领域的应用。来自香港大学的Ping Li博士介绍了power-ground plate-pairs的有效混合2D/Q-2D有限元素分析。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Lifeng Wang博士分享边缘计算在5G及车联网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最后,来自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的Ni Chen博士介绍了光场和全息方面的先进成像和显示技术。
7日上午,青年学者们分别参观了闵行交大校园、交大青年教师公寓及毗邻交大闵行校区的全球创新创业聚集区——零号湾。7日下午,苏翼凯老师带领与会学者现场参观并介绍AEMD平台的建设和使用情况。参观交流之后,青年学者再次汇聚电子学,与系领导、专任教师代表等就关心的问题展开进一步讨论交流。
本次论坛在第一届及第二届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办的基础上,为全球各地杰出的青年学者提供了面对面深层次交流的平台,对今后学校相关领域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尖端科研进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电子系教师代表陈建平、苏翼凯、义理林、陶梅霞、朱卫仁、周林杰、吴侃、何广强、陆梁军等积极参与论坛及座谈,与参会学者互动交流,对加强电子学系与国际青年学者的交流与联系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供稿:电子系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