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载风云砥砺,桃李春风;卅余万学子陶钧,蓝缕筚路。在今年4月学校发布120周年校庆公告之后,以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为代表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985届校友积极响应,在举行毕业三十年同窗返校团聚活动之际捐资千万设立基金,助力母校事业发展。这也揭开了为迎接母校一百二十周年校庆,全球交大人与母校共襄盛举、同绘宏图的序幕。
5月8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85届校友教育基金”成立仪式暨“杨元庆教育基金”捐赠仪式在徐汇校区装饰一新的总办公厅大会议室举行。杨元庆等计算机系1985届近50名校友代表从海内外返校齐聚一堂,校党委书记姜斯宪,副校长张安胜,校党委原副书记潘永华,学院概况院长毛军发、党委书记苏跃增,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马磊,校友总会办公室主任冒巍巍,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过敏意、总支书记张丽清和当年的任教教师代表侯文永教授等出席了活动。基金设立仪式由张安胜主持。
姜斯宪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以杨元庆为代表的计算机系1985届校友返回母校表示热烈欢迎,也对他们此次设立基金,支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与校友们一同深情回忆了在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初期,在学校求学时只争朝夕、努力拼搏的冉冉时光。他说学校为以杨元庆为代表的1985届校友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喝彩,为他们取得今日的成就自豪,同时也为海内外所有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作出贡献的三十万交大校友感到骄傲。
姜斯宪指出,校友对母校的感情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标准之一,自己曾以校友的身份关注着母校的一切,骄傲于母校近年来的飞速发展,自豪于母校在创建世界一流道路上的丰硕成果,也深刻体会到校友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有多么浓厚。此次计算机系85届校友设立教育基金,体现了校友们帮助学弟学妹成长成才、扶持学弟学妹追逐梦想的美好心愿,体现了交大人“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精神品格,这就是学校文化与精神传承的力量。
姜斯宪指出,母校的发展进步源于国家的振兴和富强,母校的社会声誉源于师生的风貌与口碑,而母校的崇高地位则源于校友的成就与贡献!目前,学校有很多建筑楼宇、教研设施、科研基金、人才基金、奖助学金是来自于广大校友的鼎力襄助,无论这些捐赠的多与少,都体现了校友们对母校的拳拳之心和眷眷之情,都饱含着校友们对老师、学弟学妹们的深深情意和浓浓关切。校友们不仅在经济上给予学校支持,同时在招贤引智、校企合作、校地共建、国际交流等方面也不遗余力。学校一直把校友做为学校最亮丽的一张名片,把校友资源做为学校发展最可依赖、最为永久、最为宝贵的资源。
姜斯宪说,“计算机系85届校友教育基金”及“杨元庆教育基金”的设立,是校友回馈母校“众筹”和“重筹”两种典型范例,“众筹”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体现广大交大校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重筹”则是像如杨元庆、赵建军(1992届计算机系)、周修典(1957届船舶专业)、成明和姚佳夫妇(1985届生物医学工程)等校友在自己事业不断壮大的同时,聚焦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重大需求,给予重点支持。古印度一位诗人曾说黄昏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们交大的校友走得再远也不会走出母校的心。学校将以120周年校庆为契机,以最大的热情欢迎海内外校友返校,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共襄盛举,再创辉煌。
杨元庆在致辞中对母校近年来的发展赞誉有加,对母校未来的发展蓝图充满信心。他深情回忆了在母校就读期间的美好岁月,师长恩和同学情历历在目。他说:“不管今天学问有多大,事业有多成功,都不会忘记当初在母校求学的点滴时光,更不会忘记母校的培育之恩。母校不仅教会我们很多专业知识,以及学习和思考的方法,更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交大严谨求实的校风是我们成长的基石。‘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敢忘,也不能忘,更不会忘。”他特别提到当年求学时,全系只有王安计算机创始人王安学长捐赠的一台计算机,令他很是感慨,也使同学们立志不管将来成功与否,都能够像王安学长一样饮水思源,回报母校。他表示希望通过基金的设立提升母校计算机系学生培养工作,带动更多的校友为母校做出贡献。
仪式上,计算机系1985届校友代表孙瑞铭介绍基金的筹备情况。毛发军和过敏意分别代表电院及计算机系表达了对校友的感谢,表示一定会将基金用到实处,不辜负校友和校领导的关心和期望。苏跃增同孙瑞铭共同签署85届校友教育基金备忘录,苏跃增代表电院向校友致送纪念品。
张安胜同杨元庆签署杨元庆教育基金捐赠协议。姜斯宪代表学校向杨元庆致送捐赠证书、感谢状和纪念品。
根据协议,杨元庆向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1000万人民币,并设立了“杨元庆教育基金”。同时,1985届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校友,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85届计算机系教育发展基金”,该基金由1985届计算机校友的捐赠和“杨元庆教育基金”的每年收益以及接受的社会捐赠构成,用于资助计算机系优秀本科生、博士生,以及扶持在专业领域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
[作者]: 许杨 焦文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