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院要闻
[人物·师者]马殿光:为师者兢兢业业,为学者知行合一
日期:2015-04-21 阅读:3210

        马殿光,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副教授,1994年5月至今在上海交通大学工作,1996年12月晋升副教授,主讲过“数字电子技术”等10门课程,幽默风趣的课堂风格深受同学们喜爱。2001年12月获上海交通大学施耐德优秀教师奖,2004年6月获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7年12月获上海交通大学飞利浦优秀教学奖,2009年9月获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奖(三等奖),2013年12月获上海交通大学第三届“凯原”十佳教师奖。相比教师的称号,马殿光更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学者,正如他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活到老,学到老”。

       忆往昔,同学年少文字激扬

        1980年,高考刚恢复不久,马殿光以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绩考入上海交大,由辽宁招生组老师的推介,进入精密仪器系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专业学习。

        那时候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学习之余,同学们最大的兴趣就是在周末去参加学生们自己举办的舞会,而对于马殿光,学习与阅读才是他最大的兴趣。回忆起往昔,他笑着说那时候很单纯,因为大家都知道上海交大的学生专业知识很扎实,他必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马殿光是班里的贫困生,为此学校免去他的学费课本费,还给他生活补贴。每个月25元的补贴,因为他的省吃俭用总能剩下10元左右,马殿光就用这些钱来买书。所购书籍除了专业类的还有许多文学历史类读物。他说,那个年代,博览群书是探索世界、丰富阅历、夯实基础的最好途径,他特别庆幸自己生在了好时候,能够无所顾虑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看今朝,课堂内外好评如潮

        马殿光主讲的课都是电院难度系数较大的课,但他总能够通过智慧与幽默并存的沟通技巧,将难懂深奥的知识通俗地传达给学生。而且,他平易近人,眼光落实在学生身上,亲切随和,关怀学生无微不至。马殿光现在主讲11门课,每次选课时,他的课程总是在第一时间被学生选满。

        马殿光为了使学生上课时能够更有兴趣并且更加容易地听课,每天花大量时间看课本,研究课本的每个角落,寻找一切可能给学生造成疑惑的问题。他认为,要想给大家解答疑惑,首先自己必须吃透课本,深刻理解课本的精髓,这样才能保证课本上的内容不会被学生问倒,这样学生也会因为老师能够解答自己在课程上的任何问题会更有兴趣探索。

        当然光做到这一点,马殿光认为还是不够,课程中,他总是在学生接受新知识之后,刻意地引申一些课堂之外的内容,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他觉得,只学课本上的内容难免使学生觉得枯燥,适当的课外拓展有利于同学们培养自主探索的能力。

        选修过马殿光课程的同学并不以马老师称呼他,而是喊他“马叔叔”、“马爷爷”。执教二十载,他无疑成为了漫漫教学路上的一位探索者,开拓者与守望者。他自豪地说:“我可能是电院教过课程数最多的老师。”他的幽默,他的风趣,他独树一帜的授课风格以及他无所不能的答疑本领,使得他深受同学们欢迎。

        望明日,学者路上志求高远

        被问及兴趣时,马殿光毫不犹豫地说是阅读,他现在随身带两本书,一本是教学用书,另外一本则是文学类的著作。他自己也说,现在交大的老师压力都很大。学校对老师的要求也特别高,每个老师都要看大量专业性的书,因为不学习就会被淘汰。

        现在马殿光将生活的天平倾向教学,他将一张教学安排贴在家中的冰箱上,每天的安排都跟着教学日程走。上个学期,他有13学分的课,工作日几乎天天都要到学校来,有时上课一上就是整个上午,有时候是上午两节课,下午两节课,在中间休息的时候,马殿光就会找一个没什么人的教室,坐在教室的椅子上看书。他觉得教室的氛围要比教师休息室要好,在教室里有一种求知的欲望。

        尽管教学压力大,但是马殿光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很满意,他觉得,不可能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现在老师与学者这样的交错也算是一种平衡,至于以后的发展,他认为需要且行且说,因为生活不会总按照自己想的发展。

        谈及对学生的建议,马殿光发自肺腑地认为能够考进交大的都是优秀的孩子,希望同学们自发展,以身作则,力所能及地感染他人,做一个有贡献的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