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院要闻
〔转〕上海交大多项科技创新助力中国首款喷气式支线客机[图]
日期:2015-01-14 阅读:2182

        2014年12月30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在北京向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颁发ARJ21-700飞机型号合格证,标志着我国首款喷气支线客机通过了中国民用航空局型号合格审定,飞机设计满足保证安全的基本要求,获得了参与民用航空运输活动的“入场券”。这其中,上海交大的多项科技创新工作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

        过去五年,上海交大与中国商飞深入合作,通过上海市“民机创新工程”等人才和科研支持计划,共建了民机先进制造工艺技术中心、民机维修工程研究中心等联合研究平台,共同培养了高水平、多层次、多类型的航空专门人才,联合针对民机工程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等。本次ARJ21-700飞机获颁型号合格证,不仅是我国民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上海交大实施政产学研用协同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体现。          

        ARJ21飞机项目完全由中国人自主总体设计、系统集成和总装制造,通过该工程的实施,我国终于有了一个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民机产品,并比照波音、空客、庞巴迪和安博威等国际飞机制造商,走出了一条“主制造商-供应商”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

        上海交大在飞机数字化制造与装配、结构强度测试、除防冰和人因工程等技术领域的科研成果已经在ARJ21飞机设计制造和适航取证过程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和验证,同时也带动了相关学科和院系的发展。

        在数字化制造与装配方面,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林忠钦院士领衔的制造团队在民机数字化装配协调与容差分配、数据管理系统技、总装移动生产线、总装密封性能检测与功能模拟、总装对接协调控制、复合材料金属组合结构连接一体化制孔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搭建了飞机大部件自动装配、柔性导轨制孔等实验平台,为ARJ21机型的装配试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与验证。

        在航空材料与结构强度测试方面,上海交大航空航天学院汪海教授负责的上海市航空材料与结构检测中心围绕ARJ21机身关键部件,包括尾翼、升降舵、长桁、壁板、方向舵、起落架等开展强度试验验证,特别是在2014年12月完成了101架机(首飞飞机)的机翼/机身对接装配应力现场测试,中国商飞对上海交大飞机结构强度团队的快速反应和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人因工程方面,上海交大学院概况傅山教授领衔的人机环系统工程团队历时5年国内首建民机驾驶舱人为因素适航审定的理论与工程体系,自主开发了覆盖地面模拟试验到试飞的全套试验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自2014年3月至今,团队转战青岛、阎良、成都和上海,完成了全部数百小时的MOC8(地面模拟器)和近百小时MOC6(试飞)适航符合性验证试验,为适航取证做出了贡献。

        在除防冰机理研究方面,上海交大航空航天学院刘洪教授牵头的总体气动团队,与上飞研究院联合开展民用飞机防除冰研究,在国内率先围绕大粒径过冷水滴(SLD)结冰机理开展研究,并依托SH01冰风洞,完成了结冰机理和模拟技术研究等基础工作,为适航取证提供了参考分析依据,并为未来民机适应FAA新出台的有关SLD结冰的适航认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在上海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背景下,以ARJ21飞机为新的台阶,未来学校进一步拓宽与包括商飞在内的大型国企的合作,充分加强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为国产大飞机和宽体客机翱翔蓝天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共圆“民航强国梦”和“世界一流大学梦”的中国之梦添砖加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