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院要闻
“第十六届全国高校计算机院长/系主任论坛”在上海交大召开
探讨新形势下计算机学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日期:2013-10-16 阅读:3516

     10月12日,以“新形势下的计算机学科建设”为主题,“第十六届全国高校计算机院长/系主任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召开,近200位来自全国高校计算机学院院长、计算机系主任、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共聚一堂,研讨学科建设改革,交流人才培养举措,畅谈当前形势下计算机学科面临的热点、机遇与挑战。

    

 

中科院院士李未、Coursera创始人之一Andrew Ng等做大会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出席论坛开幕式并会见了与会嘉宾。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梅宏,学院概况院长毛军发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

     梅宏指出,全国计算机学科评估、MOOC发展产生的教育革新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业影响,是计算机学科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他热切地期望与会的各位系主任、院长、专家以及企业界的朋友能够畅所欲言,充分交流,深刻分析新的形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为推动我国乃至世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毛军发强调,跨学科的交流沟通、创新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是产生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全国高校计算机院长/系主任论坛”是计算机学科的重要交流平台,他代表诚聘英才欢迎全国的计算机系主任和院长与上海交大学院概况的各个院系进行沟通交流,碰撞出创新合作的火花。

     由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承办的“全国高校计算机院长/系主任论坛”是首次在上海举行,也是上海交通大学成为执委会单位之后首次承办。论坛得到了约200名代表的积极参与,共有来自国内外18所高校专家和代表做特邀报告和大会报告,同时还得到了产业界的高度关注,6家国内外著名的公司和4家出版社对论坛的召开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使得本届论坛在代表广泛性、参与人数、报告数量、业界关注等方面都创造了“全国高校计算机系主任/院长论坛”历史上的新高。

  Mooc:并非在教室里加一台摄像机那么简单

  通过互联网运用计算机学习的在线教育正成为席卷全球的热点,这对计算机学科来说是机遇还是挑战?Coursera的创始人之一Andrew Ng专程来到论坛,给大家带来了《在线教育国际化发展与建设》的报告,Andrew Ng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在斯坦福大学开设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公开课程,大受网友欢迎。在科研与教学之外,他积极投身网络教育事业,是在线教育平台Coursera的创始人之一。Andrew Ng和与会人员就在线教育对计算机学科发展的要求和挑战进行深入探讨。

  这种新的信息消费形式将如何刺激计算机领域的发展?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国防科大等高校的学者也在大会上就在线课程作专题报告。大家一致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这场“学习的革命”正在蔓延。网络在线课程正从过去的辅助性课程逐渐变成学校的主流课程。有人称这将“改革五百年的大学教育”,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重要的革命”。但是,大家也倾向于认为:在线教育并非是在教室里加一台摄像机那么简单。

  “mooc虽然发展迅猛,但是要在中国落地开花必须要配备相应的中文课程。”论坛组委会主席、上海交大计算机系主任过敏意教授在自己的大会论文《论mooc及未来教育趋势》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他强调,在高等教育资源依然分布不均的当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教育手段的革新势在必行,mooc等在线学习等新兴方式的热潮涌动根本原因即在于此。但是,目前正规的mooc课程全都是英文课程,虽出于对课程的认可和喜爱,有人自愿无偿地为一些课程配写了中文字幕,但质量和规范均缺乏保证。“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中文mooc课程,以优质的课程吸引学生注册,使自身成为未来大学中的重要一员。”

  “mooc课程还需突破学分和证书认可两个瓶颈。”过敏意强调,现在,许多大学在考虑接受和推进在线课程,美国教育委员会已经建议对 Coursera的5门课程给予学分,许多跨国公司也在考虑认可mooc的证书,过敏意认为:如果这两个计划都获得成功,将对学位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

  人才培养“组合拳”打造计算机高端人才的“黄埔军校”

  全国高校计算机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发起于1998年,每次论坛都会围绕计算机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热烈的交流。此次论坛上,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成为与会院长系主任们热议的主题。

  新浪的茅道临、联想的杨元庆、联通的陆益民、Tp-link的赵建军……在互联网时代,这连串的名字一定不会陌生,他们都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这个培养计算机领域领袖精英的“黄埔军校”究竟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些怎样的特别举措呢?上海交大计算机系党总支书记吕宝粮教授就计算机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大会报告。他的一个例子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广泛关注:近日,交大致远学院计算机科学班2010级学生刘景铖、林承宇收到来自计算机科学算法领域最顶级的国际会议ACM-SIAM Symposium on Discrete Algo-rithms(SODA2014)的论文录用信。他们与微软亚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员陆品燕博士合作的论文《A Simple FPTAS for Counting Edge Covers》将发表在2014年1月的SODA会议上。这是上海交大本科生的第一篇SODA论文,也是上海交大计算机专业学生第二次在SODA发表论文,2012年9月,计算机系在读博士生张驰豪的论文被SODA2013录用,成为学校计算机系第一篇SODA论文。本科三年级学生孔维昊一年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被中国计算机学会审定的A类国际会议上连续发表三篇论文(SIGIR2012国际计算机协会信息检索大会、NIPS2012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和AAAI2012国际人工智能大会)。在如此高级别的国际顶级专业会议发表论文,即使是专职研究人员也属不易,此背景下,交大计算机系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分外引人注目。

  首先,交大计算机系为学生配备了优质的教师资源,使考上交大计算机系的学生们入学伊始就开始与大师的零距离接触。图灵奖得主、康奈尔大学 John Hopcroft教授应邀担任了致远学院计算机科学方向的首席教授并组建讲座教授组。他本人分别开设针对低年级学生《面向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的基础课和针对高年级学生的《计算机科学研究》研讨课。曾经与学子交流的还有诺贝尔奖得主David Gross、小林诚、美国科学院院士沈元壤、Harry Swinney、中科院院士郝柏林、彭实戈、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院长Bourguignon、菲尔兹奖获得者Cederic Villani、图灵奖获得者Edmund Clarke等诸多海内外大师。同学们由衷地感叹:“大师们真正关注的,是激发我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其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紧跟科学前沿,并让学生从低年级起就走进实验室。计算机科学是一门理论始终落后于实践、发展短暂又变化极为迅速的学科。计算机系始终贯彻“学以致用”的培养方针,为此,他们还设计了与国际前沿接轨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不断调整更新。 “移动互联网”课程就是两年前还没有的最新课程,交大计算机系与谷歌、微软等世界著名大企业开展合作,开设了直接面向热点应用的相关课程。同时,计算机系实施“分类教学”,开设了“拔尖班”、“全英语教学班”和“实践教学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也吸引了更多的留学生来交大学习,许多留学生都来自欧美发达国家。此外,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就开始走进实验室,从而确定自己的兴趣所在和未来的研究方向。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总决赛是一项世界级赛事,2013年7月,上海交大学子再获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总决赛金牌,第五次将金牌收入囊中。参与角逐“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桂冠的几位选手是来自电信学院、致远学院的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计算系以培养计算机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求实创新、面向需求、质量第一的宗旨,通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满意、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在本科毕业时将达到国际一流大学前5%学生的水准;绝大部分学生将选择继续深造,直至获得博士学位;有一部分学生在若干年后将成长为国际学术大师。”交大校长张杰曾如此解说对计算机科学班等致远学院试点班的人才培养预期。如今,前两个目标已成现实,第三个目标大家在共同努力。

  国际化师资队伍带领学科建设快速冲击世界一流

  不久前,教育部第三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评估刚刚结束,此次学科评估是中国计算机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开启了计算机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作为学科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上海交大计算机系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特点尤其引人注目。

  十余年来,计算机系引进了多位国内外优秀人才,组建了一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师资队伍。现全系具有博士学位的专职教师占90%,其中具有海外博士学位的近50%。目前系里拥有以系主任过敏意为代表的5位国家计划学者,在单一学科中是全国计划学者最多的。还有6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占据了教师总数的十分之一。2001年以来全系有20余人次担任国际学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及编委,20余人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

  图灵奖得主、康奈尔大学John Hopcroft教授不但担任了致远学院计算机科学方向的首席教授并组建了讲座教授组。他还被学校聘为“校长特别顾问”,为交大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出谋划策。John Hopcroft教授曾多次提到来到交大的两个梦想:“第一个是培养杰出学生,第二个是帮助交大的计算机学科成为国际一流。”

  交叉学科建设引领未来发展

  计算机自发明后,全方位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如今,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各领域的技术革新和计算机学科一起,不断谱写人类崭新的未来。

  在上海交大计算机系今年新引进的计划学者中,有两位的研究领域并非计算机而是另有侧重,一位研究算法博弈论,这在金融学中有广泛应用;另一位用计算机技术研究生物医学。过敏意对此的解读是:可见计算机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是——学科交叉。无论是与金融的结合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是与生物医学联手致力于人类健康事业,这些都是计算机学科在解决领域内问题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的大胆尝试。据过敏意透露,计算机系正在学校批准的情况下开始试点新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这也将为进一步深化学科交叉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