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看点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纳米生物医学部、中科院纳米-生物重点实验室访问上海交通大学活动安排
日期:2014-10-30 阅读:1931

时间:2014年11月4日,星期二, 9:30-12:00

地点: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综合实验楼2号楼102室

邀请人: 崔大祥

 学术报告

序号

报告人

报告题目

1

姜江 研究员

多模态成像及诊疗一体化纳米材料合成及性质研究

2

裴仁军 研究员

基于壳聚糖纳米颗粒的CTC捕获和靶向MRI造影剂的研究

3

陈艳艳 副研究员

光学生物检测技术及应用研究

4

费浩 研究员

多肽与材料的组合设计及新型多肽药物的研究

5

朱毅敏 研究员

肿瘤分子靶向诊治的相关研究

 访问团成员简介:

1、程国胜:男,博士,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获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 2000 年至2004 年分别在多伦多大学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做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检测方面研究;2004 年至2007 年在耶鲁大学纳米科学与量子工程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生物微纳器件加工与集成技术研究;2007 年6 月回国,加入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任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主要从事纳米生物传感器、神经干细胞分化等纳米-生物界面方面的研究。已在Nature Mater.、Biomaterials、Adv. Mat.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60 余篇,被国际同行引用超过2300 余次,其中,单篇论文引用数超过100 次的七篇,超过50次的十三篇。H-index为22。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10项。正主持973 课题、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专项项目等十余项。

 2、姜江:男,博士,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8年获得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导师:刘忠范教授/李经建副教授);2000年、2003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导师:Louis Brus)。2003-200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生命科学院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分别做为博士后及研究助理,进行用飞秒非线性光学测量神经元细胞电生理信号传导的研究(合作导师:Rafael Yuste)。2006年起受聘于新加坡生物工程与纳米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具有光学活性的超顺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在靶向细胞分离及成像中的应用研究。2010年12月加入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任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JACS、Adv. Mater.、PNAS等领域核心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被国际国内同行引用超过2000次。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单分子检测,多功能诊疗(成像、载药、光热疗)一体化材料合成、表界面性质研究及应用。

 3、裴仁军:男,博士,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年、1998年分别获武汉大学理学学士、博士学位。 1998至2011年分别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美国南伊利洛伊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生物传感器、纳米功能材料和功能核酸的研究工作。2011年11月回国,加入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主要从事基于功能核酸分子的纳米生物医学及转化的研究,包括适配体的筛选、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MRI探针及荧光探针、细胞和组织靶向的纳米递送、活细胞内物质的原位分析等。已在Nature Nanotechnology、Journal of the America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曾荣获2001-2003年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奖学金,2012年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引进人才。

 4、陈艳艳:女,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13-2014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中国微循环学会理事。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02年至今从事生物检测技术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已主持和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方向性项目、863项目子课题、苏州市项目等多项。荣获2010年“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荣获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主要研究兴趣:(1)无标记检测肿瘤标志谱的蛋白质芯片技术和应用研究;(2)光学椭偏蛋白质芯片表面的纳米结构材料信号增强特性研究;(3)基于脂膜的生物界面研究;(4)光声耦合实时分子检测技术和应用研究。

 5、费浩: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6年于南京大学生化专业毕业。2001年在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所获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8年先后在美国沃伦先进生物医学研究所(Vollum Institute),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医学院从事蛋白质结构功能,膜蛋白细胞内输运,分子跨膜转运等研究工作。2008年加入苏州纳米所后,以多肽纳米药物为主要研究方向,研究多肽与金属及纳米材料的界面设计与组合技术,以提升其生物活性及治疗效果。从事研究工作以来的主要科学贡献包括1)设计并获得高效抑制蛋白加工酶的多肽类抑制剂;2)首次揭示了位于胞浆与细胞膜界面的关键蛋白质复合物在分泌途径中的协同调控机理;3)首次提出神经递质转运蛋白的跨膜拓扑结构模型;4)发展多种新型纳米多肽生物材料,在细胞功能调控,荧光成像,纳米抗癌药物方面有应用前景。先后在Adv. Healthc.Mater., J. Med. Chem., Chem. Euro. J., Chem. Comm., EMBO J., J. Neurochem等重要期刊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主持多项国家基金委,江苏省科技项目。

 6、朱毅敏:女,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6年从天津医科大学七年制医预班毕业,获得临床医学硕士学位,1999年成为神经内科主治医师,2005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8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化学工程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开展关于功能性多肽的筛选确定工作。主要学术贡献:(1)运用细菌表面展示技术,成功筛选得到针对肿瘤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蛋白的的多肽序列;(2)初步确定了乳腺癌的新的肿瘤生物标志物;(3)首次运用生物化学的方法确定了蛋白激酶C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细胞内分布及相应功能;(4)建立了纳米材料的体外安全检测平台。先后在The FASEB Journal、Cancer Research、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PLoS One、Nanotoxicology、Cellular Signaling等杂志发表论文近20篇。

Baidu
map